点沙成土: 中国又一项逆天发明震撼世界,一种神奇胶水,能让沙漠变绿洲! /海南百花岭“守山人”,好生态让景区焕发生命 admin 04-15 13:48 15245 点沙成土: 中国又一项逆天发明震撼世界,一种神奇胶水,能让沙漠变绿洲! 2019-04-11 安防联保 众所周知,沙漠是一个正在与人类抢生存空间的特殊自然现象,它不停吞噬周围的绿洲,并以每年几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4年中囯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172.12万平方公里。如顺其蔓延,未来地球将仅存海洋与沙漠,不再有绿洲。 因此,治理沙漠刻不容缓! 然而,防沙治沙是世界难题,多少年来,全球各种科学家都为此而犯愁。现在,中国科学家终于将这个梦想变为了现实! 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带领研究团队,经过7余年的反复试验,研发出一种可让沙漠变成土壤的黏合剂。 易志坚教授 这难道是点沙成土? 力学教授不会是学习了什么黑魔法吧?其实,他们应用的是一种力学原理。研究团队发现——土壤之间都存在“万向结合约束”,这种约束可让土壤颗粒从任何方向结合,从而使土壤具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特性。但是沙粒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约束,它们总是松松垮垮的,状态并不稳定。 中国科学家们将这一发现,运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科研成已在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中国科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上相继发表。 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神奇的科技? 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质差异,是力学差异:土壤微粒之间都有作用力,能够构成一个整体,而沙子之间是松散的,没有这种力。易志坚教授他们要做的,就是用一种粘合剂,赋予沙子颗粒这种力,这样就可以把沙漠变土壤。 而黏合剂起的作用,就是赋予沙粒这种约束。这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植物纤维黏合剂,只需先将沙子和黏合剂混合。这种土壤颗粒间存在的特定约束,就是万向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它可以让土壤具备自修复和自调节能力。 再添加适量的水,沙子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力学属性。 只要两分钟,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的土壤,用手抓起来也不会散掉,把水倒入围起来的凹坑里,水也没有流失。 一起来看看详细的视频介绍—— 你没看错,这神奇的黑科技,可以让沙漠瞬间变良田! 中国科研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25亩沙漠里进行了实地实验,并取得巨大成功。当沙子变成土壤后。他们在上面种植了小麦、玉米以及各种瓜果蔬菜等70多种植物。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 这项技术具有成本低、易施工等特点,大规模改造成本约为每亩1500元至2700元。一次改造后即可持续耕种,且后续种植对土质具有提升作用。 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不仅产量很高,口感也很好。 来看视频—— 如果将这项神奇黑科技将大规模应用到沙漠中去,未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沙漠逐渐变成绿洲。 二、海南百花岭“守山人”李合岭:好生态让景区焕发生命 2019年04月15日 来源:海南日报 百花岭雨林文化旅游区董事长李合岭(右)与员工交流工作。 粗喙秋海棠。 百花岭山中溪水长流。 很难说得清,这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山头,究竟承载了李合岭多少心血与足迹。没人想得到,这名来自河南的企业家会在琼中百花岭一间工棚里连续度过4个春节。“百花岭的生态吸引了我,希望它的美能让更多人看到。” 没有开山劈岭,没有大修大建,甚至为了给一棵棵树让路,不惜增加工期和代价……正如李合岭预想的那样,历尽4年升级改造后的百花岭景区,正以最原始、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扎根百花岭4年,踏遍每一寸山林 与浪花翻涌海岸线相比,山区腹地算不上是投资者聚焦的“黄金点”。同许多来海南寻求机遇企业家一样,李合岭最初也是直奔海口、三亚、琼海等一处处海湾。几番考察后,这名拥有多年商场经验的投资者却调转车头,带着对生态旅游的想象,往浓荫蔽日的海岛腹地而去。 辗转于中部几大山脉,最终李合岭的脚步停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一座叫“百花岭”的山头。第一次登百花岭并不顺利,沿途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横生的枝叶与藤蔓缠绕,李合岭只能如爬行动物般,手脚并用扒出缝隙往里钻,也恰恰是这片几近原始的热带雨林,让他的眼神愈发明亮起来。 “距县城不过7公里的地方,竟然生长着一片保存完整、景观丰富的热带雨林!相比趋于饱和的滨海旅游市场,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才是亟待挖掘的生态旅游‘富矿’。”与琼中县委县政府发展生态旅游思路一拍即合,李合岭当即带上勘查与规划团队,一头扎进百花岭的雨林里。 勘查工作从2014年开始,山路不通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李合岭不得不克服野外变幻的气候条件与复杂的地形环境,背上一箩筐麻绳往返穿行于藤蔓密布的百花岭山林,每发现一处苍天古树或珍稀物种便系绳作为记号。 “往山里来回钻上一趟,就要耗掉一整天。”为了节省时间,李合岭和团队干脆在山脚搭起一间铁皮工棚,没想到这一住便是整整4年。 摸清百花岭“家底”,开发的天平向生态倾斜 从山脚到山顶,李合岭足迹遍布百花岭每一个角落,手上图纸资料越攒越厚。“我们特地请来省内知名植物专家,对百花岭植物资源系统梳理,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便发现33种。”他之所以一寸寸勘查,就是为了摸清百花岭生态“家底”,从而进行系统的保护利用。 有亮点,自然也有短板。当时,整个百花岭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仅将来访者挡在“门外”,也给护林巡逻、森林火灾扑救带来相当程度的盲区。修路成为当务之急。 如今百花岭,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山脚修至山腰。细细观察后会发现,这条山路的线条并不硬朗,甚至显得过于迂回曲折。是由于景区修路时“以树为先”,宁愿多弯些路也尽量避开大树,实在避不开,直接让树长在路中间。 沿山路向上,两侧肆意生长的野芭蕉是不容忽视的风景。修路时,施工队曾打算将沿途的野芭蕉一一清除,却被李合岭制止。“野芭蕉是一种重要的含水植物,而水正是热带雨林的灵魂。”他介绍,为了留下这种天然树种,原规划3.5米宽的路也缩窄至3米。 百花岭的珍奇异木遍布山野,却并非每处都有山路伸抵。“有一处山谷长有大量与恐龙同时代的上古植物桫椤,我们原想在里面开出一条路,考虑到影响生态,最终还是放弃了。”李合岭说,在提高施工难度、增加施工成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天平两端,百花岭都是选择后者。 顺着水系而上,一条石阶路蜿蜒折转,将天池与三级瀑布串联。这条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小路,看似浑然天成,却是由施工队一锤一锤凿出来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让游客在方便游览景区同时,也能看到一个天然、完整的百花岭。”李合岭看来,生态是百花岭的核心竞争力,当景区对生态的坚守不打折扣时,自然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凸显强劲的生命力。 ( 改写编辑:未平 ) 注:本文转载自http://www.sohu.com/http://country.people.com.cn/,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点沙成土 中国 发明 震撼 神奇胶水 让沙漠变绿洲 海南 百花岭 守山人 李合岭 生态 上一篇:房地产税离我们有多远?需要先解决几个问题/房地产税对我们影响多大? 下一篇: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康养旅居:养什么?如何养?在哪养?/文旅部“钦点” 11大旅游新业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桥梁建设领跑/文化+旅游假日经济勃勃生机 中国的万里长城有多长?你不知道的和新发现的长城禁区震撼了国人! 专家:珠海航展勾勒一流空军轮廓/外媒:航展展示中国军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