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换道超车”:燃料从“铀”到“钍”,无需“傍海而居” admin 11-01 09:10 216 中国核能换道超车:燃料从“铀”到“钍”,核电无需“傍海而居” 2025年11月01日 澎湃新闻 中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建成并实现钍铀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的熔盐堆,也是中国唯一建在戈壁滩的核反应堆。 用中国储量丰富的钍作核燃料,并非科幻,而是现实。中国科学院消息显示,位于甘肃民勤的钍基熔盐堆正式建成并实现钍铀转换。作为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技术核心代表,不仅在安全性能与能源效率上实现跨越式升级,有望破解中国“核燃料长期依赖进口”困局,让中国稳稳站上全球熔盐堆核能技术领跑位置。这座“核动力奇迹”,究竟有哪些颠覆性技术突破? 长期以来,“铀资源匮乏”如一道紧箍咒,制约着中国核能产业发展。钍基熔盐堆横空出世,让中国核能迎来“换道超车”关键契机——打破了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将中国储量丰富的钍作为核燃料。 这里有个技术关键点:钍本身不能直接发生裂变,如何让它产生能量?用中子轰击钍原子核,将其转化为高效裂变的铀-233,堪称核能领域“点石成金”。中国钍矿储量丰富,真正实现“家里有矿,能源不愁”。更具经济价值的是,我国已探明的钍矿大多是开采稀土时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开采稀土附赠钍资源”,大幅降低了核燃料获取成本,顺带解决了稀土开采增值利用,一举两得。 除了燃料来源革命性突破,钍基熔盐堆的安全性与灵活性更带来惊喜。传统核电站是名副其实“喝水大户”,一座百万千瓦级常规核电机组,每小时需消耗数千吨冷却水,用于带走反应堆核芯产生的巨额热量。就像家里煮饺子,锅中缺水饺子就会糊锅。核电站要“没水喝了”,堆芯可能因过热引发熔毁。 钍基熔盐堆却像一位自带“干粮”沙漠探险家,其自身的安全性颠覆了这套“生命维持系统”。它采用高温熔盐,本身能在600-700°C高温下保持稳定液态,是完美“热量搬运工”。运行过程中无需外部水源补给,仅靠熔盐在封闭回路中自然循环,就能持续带走堆芯产生热量,从根本上杜绝因冷却失效引发的安全隐患。 正因有这套“不口渴”冷却系统,让钍基熔盐堆摆脱传统核电的选址束缚,有望走向更广阔天地。它不需要像传统核电站“傍海而居”,所以能建在甘肃民勤沙漠里。从此,核电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有望深入广袤内陆,依托中国丰富钍资源,为更多地区提供清洁稳定能源,点亮未来万家灯火。 (改写并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s://news.sina.com.cn/,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中国核能迎来“换道超车”:燃料从“铀”到“钍”,核电无需再“傍海而居” 上一篇:港媒盘点:中国“超级黄金周”/巴西媒体:中国生态值得借鉴 下一篇:没有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桥梁建设领跑/文化+旅游假日经济勃勃生机 外媒高度关注中国月壤制水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