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要闻  时政  文化  信息  经贸  美食  国际

中国餐桌 “食”代变迁/第五个丰收节/河南举行农民创业创新大赛

5021221_010715606000_4.jpg

导读:民以食为天进入21世纪,人们将饮食焦点转移到了健康上:蔬菜吃无污染的,粮食吃当年的,鱼虾吃欢蹦乱跳的,肉禽吃排酸的,花生油要非转基因的…… 现在,面对饭桌上丰盛又营养的饭菜,我们回首过去,看看一张小小餐桌,折射出怎样的巨变。

2128-c879e9a20021405a105518d18692c3c5.jpg

一、中国餐桌 “食”代变迁,越来越注重营养与健康

2022.09.25   新华社 中国食品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积累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 , 再到走向美好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人们对食物结构需求不断改善,实现了食品消费的升级换代,从“吃得温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到“吃得满意”,见证了食品产业由弱到强、翻天覆地的巨变。

435_8511_224603.jpg

解放前,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很难吃饱肚子。低下生产力加上连年战乱,让这片土地上人们历尽艰辛。解放后,虽然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还是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953年,国家制订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实行市场经济后,粮票开始“退休”,它随计划经济镌刻进老百姓深处的记忆里。  

之后,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活力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上世纪90年代,全国流行“下馆子”,邀亲朋好友到饭店吃饭,成为一件体面的事。不同菜系的餐馆开始在全国范围落地生根,各种风味西餐厅纷纷涌现,农家饭走入城市人视野,人们吃饭有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人们将饮食焦点转移到了健康上: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花生油要找非转基因的……

W020220923802139242428.jpg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主粮到副食,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央视网专门推出了微视频《非凡十年丨中国餐桌 “食”代变迁》,一起来观看饭碗里非凡的几十年。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人餐桌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435_8514_268851.jpg

上世纪70年代:每张餐桌上菜肴相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

在上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后,这个标准没有什么改变——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那么多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435_8512_884500.jpg

上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在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丰盛。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菜,已让位于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兰豆。到了中后期,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装满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预示着新饮食时代的,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虽然如此,能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没有普及。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统筹解决,经过十年多努力,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局面。

d3766c9aaf624ee999dafca3bafbf75b_640w_478h.jpg

当时,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00公斤,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主角。与此同时,野味海鲜逐渐开始出现在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人们都喜欢大啖那些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从这些菜肴中依稀看到,黎明前曙光已到来。

435_8509_427765.jpg

上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菜肴种类档次步入顶峰。这时餐桌上,鲍鱼最吸引眼球。自古这道菜就是尊贵象征,各朝代吃鲍鱼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的享受。有位美食家针对鲍鱼在中国内地热烈欢迎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食与营养是有距离的,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营养,但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内。”

已消失的粗粮受到食客青睐回到餐桌,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牛奶从特种营养品摆上了普通餐桌,中国乳业开始高歌猛进,进入超常发展期。

435_8508_744112.jpg

随着生活富裕,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俄罗斯美食、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

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于是,人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0541040860501AF50000011AC20C07F1.jpg

21世纪:吃并选择着。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突如其来的SARS,层出不穷的“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的“馋虫”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水果蔬菜被重视起来。当今的一半以上都市人,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商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的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低。

牛奶业发展进入巅峰,纯牛奶、脱脂奶、加钙奶数不胜数。过去人们喜欢买大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鲜活食品。蔬菜要新鲜的,粮食吃当年的,鸡鸭吃现宰的,鱼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活的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挑剔的目光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怎样搭配保持身体酸碱平衡,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国人的健康观念,清醒及时地迈上了新台阶。

86d7ff1cf582fa27.jpg

现在: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健康。1995年,中国城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费粮食387克,肉禽78.3克,鱼虾36.1克,奶类24.2克,蛋类76.1克。与5年前相比,除粮食消费持平外,其他消费增长都在百分十至二十。中国人营养摄入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填饱肚子和摄取营养间有天渊之别。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有人认为是“忆苦思甜”。营养学家则说,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讲究兼收并畜这一合理内核的重新认识。

mp49380291_1450453536709_7.jpeg

 食不厌“鲜”是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的一个显著特色。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每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鲜菜上市,严冬再也不会妨碍人们吃鲜的国人。对蔬菜的消费量不知不觉中迅速增长,去年全国人均消费蔬菜150公斤。

中国餐桌上带来变化才刚刚开始。专家分析,这种变化将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尽管物价偏高,人们有时有几句牢骚,但老百姓都承认:“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都炒着东西贵了,可饭菜还是一天比一天丰盛。”

66.jpg

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进口食品销售渠道得到有力拓展,逐渐由过去的供销社、国营百货等拓展至便利店、大中型商超、精品超市等,进口食品消费成为寻常百姓追逐健康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少群众说,现在菜多了,肉多了,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以前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因物流发达,大棚菜普及四季都可到新鲜蔬菜。以前的肉类主要是猪肉,现在肉类品种丰富,鸡鸭鱼牛羊肉等随时可到。

u=2059194798,697698850&fm=173&s=55A8BE574452E7E35A93DC7803003068&w=437&h=369&img.JPEG

当前:中国人餐桌更加安全。近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稳定,没有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海关建立了科学、严密的进口食品安全检验制度,为消费者守住了餐桌上安全。

经多年努力,海关按照“预防在先、风险管理、全程管控、国际共治”原则,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各环节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治理体系,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严密的进口食品安全检验制度,真正承担起监管职能,有效防范风险流入境内。

641.jpg

一是设立输华食品口岸检验检疫管理制度,二是设立输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三是设立输华食品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制度,四是设立输华食品进境检疫指定口岸管理制度。此外,还设立进口商随附合格证明材料制度、输华食品检验检疫申报制度,并设立输华食品合格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与认定制度。

新中国70多年,世界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 一个民族的新生。中国人餐桌随着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悄悄发生质的转变。餐桌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 , 从餐桌上的变化 , 看到了中国拼搏腾飞的足迹。

144274931.png

二、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扫描

2022-09-24 中国青年网  

秋分至,丰收时。9月23日上午,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昌平和四川成都同时开启。风吹稻浪,瓜果飘香,全国各地“丰收民歌”唱响,丰收喜庆气氛扑面而来,乡间田野一派丰收景象。

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丰收曲。23日上午,在北京昌平会场,“蜜多邦”六选桃、“御前青玉”京西稻米、军都山红苹果、后元化生态园黑桑葚等农产品装点着节日现场,农民们穿上节日盛装,欢庆丰收喜悦。北京通州、平谷、丰台、门头沟等区精心准备了采摘、文艺演出、农事体验等百场活动延续着丰收节的精彩。

t01de2de08806d65b1f.webp.jpg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业博览园 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在成都新津区天府农业博览园会场,红黄主色调舞台凸显丰收热情。舞台周边稻谷簇拥成金色海洋随风摇曳,20余幅巨型稻田画在稻田里铺开。稻田里5个巨大的圆拱形木质结构建筑掩映其中,建筑顶部由颜色不同方块玻璃拼成,犹如“风吹稻浪”一般鲜明。5个“稻浪”是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的主要展馆,大国粮仓科技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千年农耕传奇故事展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连日来,全国各地丰收忙,收获的喜悦从田间蔓延至农民的心间。金秋时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镇丰林村的百亩香芋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芋农们纷纷下田采挖香芋,将香芋清泥、分拣、过磅、装袋,打包装车,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t01e785c7fabc502f7e.webp.jpg

成都新津区宝墩镇龙马村的大型烘干中心,运粮车源源不断地将稻谷运进来。“我们烘干中心每天处理近800吨稻谷,预计要忙到10月底收割季结束。”烘干中心负责人游静说。

丰收的喜悦,在账本上体现。谈起今年收成,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镇厢兰五村村民周春生合不拢嘴。周春生种了400多亩玉米,预计亩产达1600斤。他算了一笔账:每亩玉米种植成本约1100元,按每斤卖1元算,每亩玉米地收益500元,400亩玉米地至少有20万元收益。

2126646.jpg

丰收的喜悦是对辛劳的赞美。丰收的喜悦,是对劳动者辛勤劳作的犒赏。北方秋汛、南方旱情、局部疫情反弹、地震灾害等因素,今年农业面临多重挑战。不惧考验、克服困难,全国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扎紧“米袋子”,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t015436a1e5cd7c42de.webp.jpg

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村民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成都新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童皓说,虽然今年成都遭遇极端高温天气,但大家积极抗旱自救,保障了粮食稳产。“高温期间,安排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指导,察看农作物长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保水到位,今年优质稻亩产预计1200斤,与去年基本持平。”童皓说。

fcapp_4f6a3141-a799-45da-82f9-cad614e38321_1663469979815.jpg

今年,江西宜春袁州区辽市镇丰林村百亩香芋基地虽受到旱情影响,但得益于近年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精选香芋种苗、技术专家指导,半年时间地里就长出了个大香甜的芋头。

惠农政策持续加码,让农民更有劲头、更有希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积极引导枣农发展大棚种植,枣农不用像过去担心天气不好影响收成。沾化区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说:“盖一个大棚需要2万元,政府补贴1万元,还帮农民贷款,三年免息,政策助力,村民们更有积极性了。”

00301012168_3b94566a.jpg

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翅膀”。选良种、施良法、种好粮,丰收的喜悦离不开农业科技支撑。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张坊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里,秋粮迎来了丰收季,入眼尽是一片金黄。

张坊村种粮大户刘露说,合作社今年流转1600亩地种中晚稻,预计可收稻谷700多吨。“以前水稻都是人工收割,耗时久成本高。现在插秧收割全机械化操作,方便又省力。”

t01cdc15710955deafe.webp.jpg

成都市新津区山河村村民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科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助力农产品丰收。在山东淄博生态无人农场,地下30厘米处墒情传感器24小时收集“情报”。“1号地块缺水,请浇水”……传感器提示,农场智慧云平台接到“急电”,经自动研判,喷灌机立即开启精准浇水作业。

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蓝莓种植示范展示区……位于天府农业博览园内的58农业新津基地里,8个大小不一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绿意盎然。

S226740ef-bec3-474e-af4c-651eda400615.jpg

“这些大棚是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培育出的柑橘苗,不仅没有病毒侵扰,植株生长速度更快,植株高度比较整齐,出圃移栽后第二年即可挂果。”基地总经理张传峰说,该基地依托数字化水肥管理中心,实现精准施肥浇水,能助力农作物快速成长。

北京昌平,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搭建的面包展台吸引了不少嘉宾。烘焙面包麦粒是科学家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高产抗病耐热,营养成分非常丰富。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科技创新飞速发展,正为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增添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00300594390_dc50abe7.jpg

三、河南省举行2022年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

2022-09-23 中国农网等

“烟台苹果砀山梨,夏邑西瓜甜到皮;瓜皮翠绿果形圆,瓜瓤酥脆特别甜……”随着一段慷慨激昂的顺口溜,河南夏邑的高波开启了讲演,这是发生在河南省2022年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上的一幕。

9月21-22日,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漯河市举行。决赛共有40个项目参与角逐,来自濮阳市的“善飞的鸽子好卖钱”和漯河市的“智慧农业创高效 ,三产融合富乡亲”分获成长组、初创组一等奖。所有获奖选手在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临颍县接受颁奖。

微信图片_20220926114854.jpg

连续五届的大赛,群星争耀、新秀迭出。5年大赛历程,可以窥见河南以高素质农民群体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可喜变化:涉及产业日益多样化、高端化,从粮油果蔬菌茶药花种植、猪牛羊禽水产养殖、农特产品加工,到生产销售金融服务、休闲康养文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产业全链条;参赛项目日趋智慧化、绿色化,“数字+”“绿色+”的特征不断显现;参赛主体日渐多元化、高质化,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联社)、农业企业、田园综合体、产业园等踊跃参赛。

微信图片_20220926115151.jpg

“现代农业很有奔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广阔田地大有作为。”选手中年仅21岁的闫鑫磊说。“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正在中原沃野上由宏美图景变成灿烂现实。

微信图片_20220926115708.jpg

(改写编辑:未平) 

广告:农大果园管家赵乾13071019261


注:本文转载自https://v.cctv.com,https://www.360kuai.co,https://wenda.so.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中国餐桌 “食”代变迁,现在越来越注重营养与健康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