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外交“欧洲季” , 中欧从共识、联合到共赢/12国代表齐聚古都洛阳, 中国与中东欧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合作 admin 04-12 21:14 16634 一、评论:中国外交“欧洲季” , 中欧从共识、联合到共赢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年04月10日 中国外交在年初春意中开启的“欧洲季”仍在继续。继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今年首次出访欧洲三国后,中国总理李克强首访也聚焦欧洲,彰显中国和欧洲彼此外交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用欧盟领导人话说“是前所未有”。 当地时间4月9日下午,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举行21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一致同意发表《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欧领导人会晤是目前中国和欧盟之间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去年在北京,双方共同庆祝了机制建立20周年。双方一致同意应携手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继续夯实共赢成果,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而言是个好消息、是颗定心丸。 近年,中欧四大伙伴关系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访欧盟总部时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定调。在合作共赢战略指引下,中欧贸易和投资水平迅速提升,欧盟连续15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6821.6亿美元历史新高,中国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在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技术创新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中国总理的这次访问,无疑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战略性和互惠性。 中国和欧洲共识广泛,利益交融,是深化合作的坚实基础。曾有欧洲媒体指出,欧盟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如何看待中欧间的合作竞争,是双方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中欧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中欧之间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多于分歧。在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欧有“十大共识”,包括都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行径;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维护以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和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欧领导人在会晤中进一步扩大了交集,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扩大双向市场准入、加强互联互通等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与发展两大重要力量,中欧在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全球治理方面,政策协调和行动一致至关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务实合作、实现共赢,是中欧深化合作的强大动力。把共识化为共赢,中欧在共同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加深互信,双方关系日益紧密。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出台新政策、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外资企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便利。中欧双方一致同意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双方都应采取非歧视原则对待对方企业。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双向投资潜力巨大,目前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将为双方企赴对方投资创造良好条件,提供高水平保护。 这一年,欧洲不稳定因素增多,面临挑战加剧。在此背景下,欧盟内部对中国有疑虑,甚至误解。中国总理在德国《商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到,中欧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异,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观点乃至分歧是正常的。合作体量大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摩擦。 通过加深了解和务实合作,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了解到,“一带一路”与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带来的是机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是中欧合作多层次的有益补充。 中欧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取得实实在在成果,惠及双方人民。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而言,匈牙利、波兰、希腊、葡萄牙等十几个欧盟国家已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意大利作为首个7国集团国家也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在3月欧盟峰会上表示,德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呼吁实现互惠。 德国《商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给欧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个倡议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商报》评论指出,有很多理由让人担心,欧洲可能误解中国的意图,对中国作出错误反应。那样的话,欧洲可能会错过在未来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一贯践行扩大开放的理念,欧洲也素有开放的传统;中欧互为负责任的伙伴,同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重要力量。中欧不断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深开放合作,扩大互利共赢,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促进全球治理,不仅为中欧民众带来福祉,也将为世界格局增加稳定性和新活力。 二、12国代表齐聚古都洛阳, 中国与中东欧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合作 2019-04-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郑州电 来自立陶宛、波兰、保加利亚等11个中东欧国家及中国的代表,10日齐聚古都河南洛阳,围绕“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主题,深入探讨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这是中国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 “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引领和“16+1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推动下,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文物展览更加活跃、人员交往更加密切、机制建设实现突破。刘玉珠认为,应积极推动将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整体纳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力争将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论坛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总结了30多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呼吁中东欧同中国一道寻找政府合作新亮点,共同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本次论坛期间,来自中国及波黑、保加利亚、捷克、拉脱维亚、立陶宛、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将就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等话题进行两天交流与对话,探索合作重点方向、领域和途径,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合作。 据悉,2017年5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塞尔维亚成功举办。 ( 改写编辑:未平 ) 注:本文转载自http://news.cctv.com/http://www.xinhuanet.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中国 外交 欧洲季 共识 联合 共赢 洛阳 中东欧 文化遗产 合作 上一篇:房地产税离我们有多远?需要先解决几个问题/房地产税对我们影响多大? 下一篇:点沙成土: 中国又一项逆天发明震撼世界,一种神奇胶水,能让沙漠变绿洲! /海南百花岭“守山人”,好生态让景区焕发生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桥梁建设领跑/文化+旅游假日经济勃勃生机 外媒高度关注中国月壤制水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