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称,中国未来或改变能源市场格局/东方超环实现1亿度运行, 将提供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 admin 11-22 16:32 9319 一、伴随着中国这一科技的重大突破,宣告美元霸权的石油时代完结! 1. 就在前几天,央视传来了一个重大消息,出现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中国核聚变反应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取得颠覆性突破: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 这些数据,不仅再次创造世界记录;更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核聚变可控实际操作的基础。消息一经公布,立刻震动了全世界!没想到,这个困扰世界科技界的世纪难题,被中国率先攻克了。 2.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惊动世界的壮举,在国内却反响平平。甚至还有很多人表示,搞一些劳民伤财的科技有什么用?达到1亿度运行,又有什么意义?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人造太阳”的重大技术突破,将给中国14亿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大好处。 曾经氢弹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了核聚变的巨大破坏力!核聚变产生巨大破坏力的同时,也带来取之不尽的巨量能源。也就是说,谁能掌控好核能源,谁就有拥有新能源时代的话语权。 80年前,世界顶级科学家首次提出核聚变理论,曾设想:如果有一天,让核聚变远离战争阴霾,大规模应用到民生领域,仅仅需要两个自然界随处可见的轻核结合,就能释放出超级能量,而且没有任何污染。 为让人类能利用核聚变带来的能源,发达国家美、欧、日、俄率先推出 “ 人造太阳 ” 。所谓的“ 人造太阳 ” ,其实就是一个可控制核聚变的科技装置。 要知道,核聚变物理反应的条件极为苛刻,更不用说控制了。截止目前,发达国家的人造太阳装置,依旧不能达到平稳控制的条件。 今天,中国科学家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造太阳达到的高度,已无限接近聚变堆稳态运行所需要的全部物理条件。 人类利用核聚变能源,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将率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核聚变能源的国家。 3. “人造太阳”的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为珍贵的资源,几乎绝大部分工业,都离不开石油。然而中国却不是产油大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需求量日益增多。近年,超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7年石油消耗达6.1亿吨,进口比例超70%。按照目前需求,2030年中国对石油需求将达8亿吨,进口比例将超过80%。 进口规模如此之大,一旦发生短缺,对中国工业的重创难以估量。也就是说,倘若找不出代替石油的新能源,中国将一直受制于人! 纵观所有新能源,能取代石油地位的唯有核聚变。这个被誉为直接开启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没有任何污染,所需要材料仅是海水里的氘、氚元素。通过核聚变,一杯海水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公升汽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旦核聚变可控,人类直接从 “ 石油文明 ” 走向 “ 核能文明 ” 。 1955年,在著名核物理学家李正武提议下,中国开始可控核聚变研究。通过60多年努力,中国终于超越了美欧日俄,率先迈出核聚变民用的关键性一步。 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一刻是美国、沙特等国最不想看到的。要知道, 石油文明让沙特、阿曼为首的产油大国富得流油。同样,在这些联盟国支持下,美国也受尽好处。因为石油和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信用丧失的美元,依旧充当着世界货币。 今天,伴随着中国的重大突破,他们拥有的一切霸权将进入倒计时。谁也没有想到,在核聚变几十年的研发中,率先打破僵局的不是发达国家,而是一直位于追随的中国。 率先掌握可控核聚变能源技术的中国,一旦实现从试验转向规模量产突破,不仅可免受石油进口安全的困扰,还能成为新能源的引领者,人类也将进入下一个纪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验已经成功,大规模应用还会远吗?相信中国最终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开启者。伴随着中国科技这一重大突破,宣告美元为霸权的石油时代接近尾声! 二、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意味着什么?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装置EAST。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11月12日发布消息,中国“人造太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 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耐热材料,只能忍受数万摄氏度高温,在1亿度以上的高温面前,一切材料都只能俯首称臣。研究核聚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用什么东西约束住可控核聚变发生时的超高温物质? 磁场!这是科学家们异口同声的答案。利用磁场约束住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让这团等离子体“悬浮”于磁场之中,这样就不需要耐高温容器了。 在这团受约束的超高温等离子体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氚和氘,人类就可实现可控核聚变了。这个装置就叫做托卡马克装置。 “人造太阳”指的就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中国的“人造太阳”又称为“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美、苏、欧、日一商量,开始联合探索,这就是ITER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我国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不甘心我们被国际社会抛弃,一方面列入863计划自己搞,一方面申请加入ITER,结果是屡次遭拒。 中国一边申请加入ITER,一边摸着石头过河,紧锣密鼓地按照ITER思路搞自己的托卡马克装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EAST“东方超环”。 太阳的光和热,源于氢原子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东方超环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而被称为“人造太阳”。 尽管“人造太阳”进入人民生活还需数十年时间,但中国的“人造太阳”在全球首次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既为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和未来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建设和运行打下基础,也是热核聚变试验堆的一个里程碑。 东方超环是集中国50多年可控核聚变研究之大成的装置。该装置建成以来,就不断开创人类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新记录。东方超环第一次采用非圆形垂直截面,在不增加环形直径前提下增加了反应体体积;第一次采用液氦无损超导体系,实现了液氦这种昂贵冷却剂的高效利用;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主动冷却结构的托卡马克装置。 东方超环2007年建成启动后,一举成为可控核聚变国际合作项目(ITER)最重要和最先进的试验装置。此后各国科学家纷纷来中国科学试验,也使中国成为可控核聚变国际合作项目(ITER)的领导者。 2012年,东方超环获得了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了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改写了国际上最长时间的高温偏滤器等离子体放电和最长时间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纪录,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代表了国际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最高成就。 此次,“人造太阳”的重大技术突破,将对中国14亿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好处。要知道,核聚变物理反应的条件极为苛刻,更不用说控制核聚变了!发达国家目前的“人造太阳”装置,依然不能达到平稳的控制条件。然而,中国科学家用行动告诉了世界,中国人造太阳达到的高度,已无限接近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需要的全部物理条件。人类利用核聚变能源,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将率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核聚变能源国家,中国人民也将率先受益。“人造太阳”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与水电、风电、核能等清洁能源相比,人造太阳拥有可持续、清洁、安全等所有优点,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强大基石之一。 ▲“人造小太阳”模型 “人造太阳”是清洁能源的代表,既安全,又取之不尽。其与现有的核能(核电站)并非一回事,前者是利用核聚变,后者是利用核裂变反应的能量来发电或作为动力驱动,如核动力航母等。 但核电站的核能存在核废料处理、核辐射、核燃料铀开采提料难等问题,安全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 与之相比,“人造太阳”安全问题可控,聚变产物没有放射性。由于聚变反应需要条件高,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反应的等离子体约束破裂,聚变反应便会终止。因此,聚变燃料的保存运输、聚变电站的运行都比较安全。 另外,聚变原料取之不尽,其主要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元素。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能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300升汽油。 然而,要想让“人造太阳”的产能和供能成为现实,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1亿度以上的高温,二是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三是有足够高的密度。在高密度条件下,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可使数目可观的粒子具有足够动能克服原子核间的斥力而实现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可观的聚变能。 现在,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达到了等离子体温度1亿度以上,放电脉冲延长到100秒以上。但是,在温度和时间上还需要向上亿度、数千秒目标迈进,且需要可控,才有能实现利用人造太阳能的目标。 “人造太阳”所进行的核聚变研究,还会带来衍生和伴随技术,如超导磁体技术、大功率电源技术、超高真空技术、超低温技术等。这些给公众和民生带来福祉,让人类进入全新的时代。 俄媒称,中国制造出了一个“人造太阳”,它比真正的太阳还要火热好几倍。报道称,中国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上其他34个国家一起,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交谈,介绍了中国当前试验结果,将如何影响世界热核聚变的发展。 (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s://news.sina.com.cn/http://sh.qihoo.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俄媒 中国 人造太阳 1亿度运行 清洁能源 改变格局 上一篇:100多种绝美的中国符号,让你了解中华文化 下一篇:热点专题:人工智能将对传统媒体重塑,技术变革促进优质内容生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中国桥梁建设领跑/文化+旅游假日经济勃勃生机 外媒高度关注中国月壤制水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全球首位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去世/全球悼念李文亮医生:哈佛降半旗致哀,世卫组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