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要闻  时政  文化  信息  经贸  美食  国际

观点:周国平论教育,你是什么人,孩子就是什么人/三个美国女孩告诉你中国教育的差距

 t017026b46d774d3649.jpg

一、周国平论教育: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2018-12-25   文 / 周国平

1.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如何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

t01d946aab3ba17b464.jpg

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要点有三:

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

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

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t0161b2634d2c551998.jpg

2. 貌似深谋远虑,实则目光短浅。

今日的家长们似乎都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时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为此拼命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和上各种课外班。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投入了可怕的竞争,从小学到大学,为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

t01b099246c6347635a.jpg

家长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句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恰好一开始就是输局了。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只学得一些技能,将来怎么会有大出息呢?

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现在这个价值被完全抹杀了,其全部价值被归结为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

t01ae6f8c6ac0642b8a.jpg

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

3. 该怎样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生存?

现行教育的尺度极其狭隘,无非是应试、升学、就业,恶果是把孩子们培养成片面的人、功利的人,既不优秀,也不幸福,丧失了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最令人担忧的是今天教育的久远后果,一代代新人经由这种教育走上了社会,他们的精神素质将决定未来中国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准和社会面貌。

t01ce739efe4b883b03.jpg

应试体制实际上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逼入了一个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

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

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t013a592ff837534806.jpg

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在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

当然可以教孩子识字和读书,不过,在我看来,这至多是手段,决不可当作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追求孩子识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诗,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孩子的求知兴趣。

活跃的理性能力是源头,源头通畅,就有活水长流,源头干涸,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水。

t015b311852bccc611a.jpg

4. 最有效、最省力的教育——熏陶。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

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t01930843936fa7523a.jpg

我基本可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

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t01fb1c2de97fba2a20.jpg

链接:周国平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t017fb223066dec8af2.jpg

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t0176d01aeccdf3c241.jpg

二、这三个美国小女孩,告诉你中国教育还差多远

2018-12-22   文/海那边

80多年前,著名学者陈寅恪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指出一条明路,培养一个心灵自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直是中国教育家们追求的目标。

而80多年过去了,这个目标似乎偏离了轨道,离我们越来越远。有底气说出培养孩子的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恐怕没个家长能到。

t01fe4682c644475d98.jpg

中国教育问题,不是“掩耳盗铃”就可以忽视的。教育改革是一件耗尽几代人时间的事情,何况改革必须有足够的动力。目前看不出动力在哪里。但孩子成长不能等,这也是留学潮兴盛,且越来越低龄化的原因。如果说得偏激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孩子出国也就是在救孩子。

t01a943210d7059e45c.png

人这一生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需形成正确的养育观,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t01bd234fc797a44c53.jpg

三个美国小女孩的故事,从她们身上,你能看到中国教育离培养人才还差得很远。

1. 要修改宪法当总统的小女孩

第一位叫做艾莉娜‧穆赫(Alena Mulhern),是一个被领养到美国的中国孤儿。有一天,养父母问她的理想,她说将来长大想要当美国总统。

养母看她认真的表情,无奈地说:“宝贝,很不幸这是你唯一没法达成的愿望。根据美国宪法,唯有美国出生公民,才符合成为总统和副总统的资格。”艾莉娜说:“这很不公平。”

微信图片_20181224221218.jpg

养母说:“那你想要怎样呢?”艾莉娜说:“我要修改这条法律。”

于是在养父母帮助下,艾莉娜来到了州议会,试图说服议员们,出面向国会提出修改这条法律。

艾莉娜在议会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选总统。我不希望只因自己出生中国,就被剥夺争取的机会。我、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美国人,我不记得中国的事物,我知道的一切都关于美国。因为我几乎都在美国度过,我领养时才十个月大。想一想,只因200余年前的法律,让多少伟大候选人无法为国奉献。”

微信图片_20181224221222.jpg

艾莉娜也清楚知道自己为何想成为总统,她说:“我会是个卓越领导人,让民众团结一致,也会引领国家,使她成为更适于生活、工作和养儿育女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爱我的国家,希望为她奉献。”

当然,修改宪法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艾莉娜坚定表示,她会全力以赴。

2. 在闺房制造出惊动美国军方的新能源

小时候的萨拉(Sara Volz)

第二位叫萨拉(Sara Volz),她花了5年时间,发现了一种能够把海藻变成“石油”的技术,惊动了美国军方,被麻省理工大学提前录取。传奇的是,技术就诞生就在她闺房的床下面。

走进萨拉的闺房,可能以为这是一个“毒师”实验室。为腾出空间,她改造了自己的床,上面铺着被褥可休息,下面摆满了装着绿色液体的瓶瓶罐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00136c0ce684c6347fa.jpg

从小萨拉就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女儿的爱好,萨拉对自然科学爱好达到了痴迷程度,甚至把元素周期表穿在身上。

13岁时,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藻类植物作为一种可迅速再生的资源,转化为生物燃料技术上已成可能,但昂贵的生产成本让技术难以落地。”这句话一下子就在刻在了她脑海,就像着魔一样,一直在思考,如能把海藻转换能源成本降下来,不是非常酷的事吗?

t01b1fbe3be73599cf4.jpg

于是,她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并四处求教专家教授,但没人把这个女孩的想法当真,因为技术难题连研究了几十年的专家们都头疼,根本不相信这个女孩是真的想要研究。

萨拉开始感到失望,但很快她做出了决定,要自己建立实验室来攻克这个难题。对于女儿的决定,父母百分百支持。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没能够击退萨拉的决心。终于有一天,她有了惊人的发现:相同的营养、培育环境下,不同藻类的含油量却有天壤之别。如精选甚至培育出含油量极高的藻类,生产成本昂贵问题不是就能解决?”

t01cbafb19437f6d5c8.jpg

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有了这1%的灵感,萨拉付出的99%的汗水得到了回报。她赶紧把高效藻类培育,结果培育出拥有高含油量细胞的藻类,极大降低了提取生物燃料的成本。经核算,产出一桶油成本还不到2美元。这一重大技术突破让专家大为惊叹,也因为这个技术,她在科学奖中击败了1700个少年天才,获得10万美金奖学金,麻省理工大学将她提前录取。

t012600ef8daa360bf9.jpg

萨拉在为军方的领导讲解自己的技术。

她的事迹惊动了美国军方,能源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3. 拯救百万非洲儿童生命的女孩

第三位女孩叫凯瑟琳(Katherine Commale),5岁时她看到一个非洲纪录片,片中说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小孩因疟疾而死亡。她蜷缩在沙发扳着手指数,1、2、3......30,当她数到 30 时。一脸惊恐地说,妈妈,那么多非洲小孩死掉了,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

t012acc5a274a021a9e.jpg

妈妈查了资料后告诉凯瑟琳:“疟疾很可怕,小孩得到疟疾很容易没命。” “那小孩为什么会得疟疾?”

“疟疾是蚊子传染的,非洲蚊子太多。”“那怎么办?”

“现在有一种泡过杀虫剂的蚊帐,有它就可以保护人不被蚊子咬。” “那他们为什么不用蚊帐?”

“对他们来说,这种蚊帐太贵了,他们买不起。”

t01ce5c4f351314ffc8.jpg

过了几天,妈妈接到幼儿园老师电话,说凯瑟琳没有交点心费。妈妈问她钱呢?凯瑟琳说:“妈妈,如果我在学校不吃点心,平常不吃零食,不再买芭比娃娃,够不够买一顶蚊帐?”

妈妈带她去超市,花了10块美金,买了一顶大蚊帐,可供4个小孩用。然后打电话,问在非洲做慈善的组织。碰巧找到一个 “只要蚊帐 (Nothing But Nets)”组织,专门送蚊帐给非洲孩子。凯瑟琳亲手把蚊帐寄过去,一个星期后,她收到 “只要蚊帐” 协会感谢信,说她是年纪最小的捐赠人,还告诉她如捐10顶蚊帐,可获得奖状。

t01dca4e9c28296a89c.jpg

凯瑟琳要求妈妈和她去跳蚤市场摆摊,把她的旧书、旧玩具、旧衣服拿来卖,卖了钱捐蚊帐。卖了一天,生意不好。凯瑟琳想:我捐钱买蚊帐,‘只要蚊帐’协会给我奖状。别人买我的东西给我钱,他们也应该得到奖状!

于是她开始做奖状,妈妈帮她买材料、爸爸帮她整理工作间,弟弟帮她画爱心。每张奖状都有凯瑟琳写的“以你的名义,我们买下一顶蚊帐,送到非洲”。只要你捐10元美金,买一顶蚊帐,就可得到一张奖状。邻居看到她的奖状,觉得她天真又让人感动,奖状很快卖掉十张。凯瑟琳把钱寄出,收到“只要蚊帐”协会寄来特制的“荣誉证书”,他们封她为“蚊帐大使”。

t014f88422f960f1be5.jpg

社区的牧师也她去教堂演讲,她讲了短短3分钟,就收到800元美金捐款。这下士气大振,开始跑别的教堂演讲,当她满6岁时,已经募了 6316 美元。“只要蚊帐”协会把凯瑟琳的事迹贴在网上,引起许多人回应。

一天,凯瑟琳看见电视上播出英国球星贝克汉姆,提倡大家捐赠蚊帐的公益广告。她立刻写了一封信给贝克汉姆,感谢他,也发给他一张奖状。贝克汉姆把奖状贴上个人网站,引发大量粉丝关注,事情球一下传开了。

t018d96f6eefdd94098.jpg

2007年6月8日,凯瑟琳收到一封来自斯蒂卡村的信,村里孩子写道:“谢谢你给我们的蚊帐,我们看了你的照片,大家都感觉很美!”凯瑟琳受此鼓励非常开心,激起更大的动力,她和队员动手做了100张奖状,给富比士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的大亨,每个人寄一张。其中一张写着:亲爱的比尔盖兹先生,没有蚊帐,非洲的小孩会因为疟疾而死掉。他们需要钱,可听说钱都在你那里.......

2007年11月5日,比尔盖兹基金会宣布:捐300万美金给 “只要蚊帐” 协会。比尔盖兹说他收到一张奖状,还收到一封信,信上说为非洲儿童买蚊帐的钱都在他那里,他不把钱拿出来,是不行的。

t013d3129018b4e25b3.jpg

看着大家如此积极有爱,2008年9月,美国总统请来联合国基金会、联合国难民事务专员,以及NBA主席。还有当时7岁的凯瑟琳,在她的见证下,各方达成协议:向坦桑尼亚、苏丹、乌干达、肯尼亚等难民营 63 万多难民,长期捐赠防疟疾蚊帐。

在受邀的NBA主席推动下,关爱非洲儿童氛围蔓延到体育圈。NBA球星史蒂芬·库里就作出承诺:只要比赛中投进一个三分球,他就向非洲捐赠3顶防疟疾蚊帐!

凯瑟琳在短短2年筹集数10万美元购买帐篷运往非洲。她还录制影片,翻译成各国语言发到网上进行动员。这个小女孩,已经救了百多万个非洲儿童的生命。

三个女孩背后,是美国家长对孩子梦想的“纵容”------

t0132285a2ed0cef6aa.jpg

这三个女孩的故事,是中国家庭的家长无法想象的,但她们也只是普通美国家庭的孩子。三位女孩或许成绩并不是最优秀的,智商也并不是最高的,但她们做出了很多成年人都不敢去想、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不管是“修改宪法想当总统”,是“在自己闺房做藻类养植,或是“发起救助非洲儿童公益活动”。每个孩子的梦想背后,都不可或缺家长和社会的“纵容”。也许美国社会能够容忍孩子的梦想,美国家长们也乐于“纵容”孩子的梦想。

而对于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梦想”属于奢侈品。从小就不敢有“梦想”的孩子,谈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t018282b810e6e59401.jpg

 ( 改写并编辑:未平 )


注:本文转载自http://www.sohu.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观点 周国平 教育 孩子 美国 中国 差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