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要闻  时政  文化  信息  经贸  美食  国际

爆料:老人养生、长寿的六大最佳比例和六大秘诀破解!

255eda3445473f640df3d2282169e67c.jpg

原标题:老人养生六大最佳比例

  饥与饱、荤与素、寒与暖、动与静……类似的对立概念常常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困扰。如何做到最好的平衡?下面一些原则也许能帮到你。

  1.饥与饱:3:7  

t017309448035211c4e.jpg 

  几乎所有专家都建议,饭要吃到七八分饱。老人代谢能力下降,热量消耗减少,更要适当少吃。对广西巴马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平均每天的热量摄入维持在1400~1900卡路里,远低于成人2400卡路里的平均水平。通常认为,老人的早饭和午饭应该吃到大约八分饱;晚饭略少些,七分饱即可。 

t01682c30e1abfaf5f1.jpg  

  要做到科学饮食,还需要对一天早、中、晚饭的数量进行合理分配。一般建议年轻人三顿饭的分配比例为4:4:2,强调晚饭少吃;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他们晚上睡得较早,晚饭时间通常在六七点钟,这就使前一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之间的时间间隔加长,为防止老人晚上饿,可将三餐分配调整为3:4:3。 

t01e316559ede8d4ac1.jpg  

  吃饭时尽量减慢速度,细嚼慢咽,饭前先喝碗汤,或在饭前吃点苹果、橙子等,都能帮助控制饭量。老人还应注意吃不够的问题,如果总是没有胃口,应咨询医生找到原因。

t017309448035211c4e.jpg

  2.荤与素:1:5   

  “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这是民谚中经常会提到的饮食原则。其中,一把蔬菜多指1斤,肉类大约2两,因此,蔬菜与肉的摄入比例大约为5:1。

t012ad7a7ee673fc95d.jpg

    在肉类选择上,应尽量避免过多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护心脏,比较适合老人。吃肉时,最好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等觉得有些腻了可能就过量了。 

t01c53b49fa9b43e2b5.jpg  

  年纪越大,消耗越少,但老人仍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豆类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老人饮食中不可或缺,建议此类食物以豆腐为主。

  3.粗与细:1:3 

t01a420ce416eff7018.jpg  

  粗粮、细粮各有好处,前者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热量较低;后者中的膳食纤维是可溶的,热量较高,但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也相对高些。之所以现在提倡多吃粗粮,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细粮摄入过多,并因此导致了便秘、肥胖、三高等问题。老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细粮的摄入比重应比年轻人有所增加,建议将粗细粮比例调整为1:2或1:3。 

t01b62523cc71ce0060.jpg  

  为使粗粮中的营养更好地被身体吸收,吃完粗粮后可以多喝点水,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充足的水分做后盾,以保证肠道正常工作;老人吃粗粮最好“细作”,比如玉米磨成面粉,做成玉米粥。小米是健脾和胃的好食物;赤小豆、白扁豆有一定的辅助降糖作用;荞麦、燕麦、大豆有助降脂和软化血管。

00015e0e728be752e331.jpg

  4.寒与暖:0:1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火力远不够壮,腰部、颈部、关节处大多怕冷,如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更怕身体受凉导致的血管收缩。因此,除了炎热夏季,在其他季节,老人都应以保暖为首要原则,“春捂秋冻”需要改为“春捂秋也捂”。

0001a8a90b940278b080.jpg

    即冬春之交,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夏天最好不要让室温低于26摄氏度,午休也要盖点东西;夏秋交替,可以早些加衣;冬天更要做好保暖工作,保证头、颈、腰、膝不受凉。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的老人,最好白天戴个腹带,晚上用热水袋暖暖腰腹部,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

t01de9b9db0b68b30d0.jpg

  抗寒锻炼有助增强抵抗力,但这主要是针对年轻人而言,老人不能贸然尝试。“若想身体好,三分饥和寒”的说法,并不完全适合老年人。

t01c5ce60947f6c2f4b.jpg

  5.动与静:2:1   

  动则养形,静则养神,老人锻炼应该动静结合,每天分配的时间约为2:1。动指每周5天,每天30~60分钟运动,推荐走路锻炼。老人运动最重要是把握度,锻炼时感觉不吃力,微微出汗即可。锻炼后,老人应变得精神更好、食欲增加。

t01bd53f88dc9bd5af8.png

  静指静养。静坐能放松神经,缓解压力,可以每天早晚进行,每天约10~30分钟,静坐时可放空心思,或听听轻音乐。此外,看书看报、聊天下棋有健脑作用,也属于静养的一种。

t01e353f54f1f79d1b0.jpg

   需要提醒的是,不论看书,还是下棋,都要控制坐着不动的时间,最好半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

  6.白天睡与晚上睡:1:7   

  有人觉得,年纪越大觉越少,其实不对。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最好时机,老人虽然不像年轻人消耗大,用脑多,但也需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

00010aa36913bbd55b7c.jpg

    特别是睡眠质量下降的老人,更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老人大多白天有时间、也有条件睡个午觉,但应控制白天不要睡得过多。白天以不超过1小时为限,晚上保证睡6~7个小时。

    提高睡眠质量,应注意午饭不要吃得过多,饭后用半小时散散步;晚上睡前温水泡脚,听听舒缓音乐,还可以吃个香蕉,喝杯牛奶,都能起到助眠效果。

t01378500479cd7aeba.jpg

链接:长寿的4大秘诀是什么?

长寿的秘诀新破解,长寿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长寿老人到底吃了什么“不老药”让他们年过耄耋仍然手脚麻利,耳目清晰?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我们误解了长寿秘诀这么多年。

t0187cdef689b136c15.jpg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t01b00eec6d0baba1d3.jpg


1.心理平衡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00微信图片_20180826151137.jpg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t01ded572b141c8c4bc.jpg

2.目标

“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00微信图片_20180826151403.jpg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t01e601391e63b345ff.jpg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t01304430481b68bd81.jpg

为何会如此?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学唱歌、学跳广场舞、学下棋等等都可以当做树立的目标,而且都很可行。

0微信图片_20180826151446.jpg

3.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

个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每况愈下,深刻反省后,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同时,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

0微信图片_20180826151705.jpg

个案:107岁离世的邵逸夫,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

00t012b6130734311be95.jpg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为何会如此?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问题,他做了个研究: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义工组;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

t0139c81cd25c430f56.jpg

10个星期后,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0微信图片_20180826152159.jpg

4.家庭和睦

个案:格鲁吉亚有位农妇活了132岁零91天。在她130岁时,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t015669637f46696ad0.jpg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一项长达25年的“人格与心脏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255eda3445473f640df3d2282169e67c.jpg

分析其原因,他说:人际关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满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再则,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生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即会收获快乐!

5.友善

“付出友善”会“收获友善”

个案: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个女病人的故事:艾丽斯几年前因失恋得了抑郁症,离开东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温情。好几次,艾丽斯从停车场出来上车道,尽管车道上排着长长的车队,但总是有人给她让道。这种彬彬有礼、先人后己的行为,让艾丽斯深受感动。时间一久,艾丽斯也养成了给停车场出来的车让道的习惯,她喜欢这种友善的行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会给她带来一种无可名状的快乐。一年以后,艾丽斯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

6.和谐关系

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如同人在山间呼喊发出的回声。“你善”,回声则“善”,如个案;“你恶”,回声则“恶”。有些人人际关系差,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

“付出友善”,哪怕是对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能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了“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有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付出”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感言:

原来,长寿的秘诀并不在外,而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平和、进取、和睦……这些正能量的心态,才是支撑一个人活得长久的真正秘诀。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该放下那些不愉快,用正能量的心去面对世事呢?

 (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health.people.com.cn/https://www.btime.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老人 养生长寿 比例 秘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