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要闻  时政  文化  信息  经贸  美食  国际

观点:经济学家魏杰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技术造富时代将到来

14e0bf4bf92e437a95234e264aa8b2b9.jpeg

魏杰演讲一:后疫情时期中国宏观经济

2020年05月16日  格上理财

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二是我们怎么办?

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衰退

这种衰退是短时期的还是中长期的,是大家最为关注一个问题。经济衰退是个专有名词,GDP是负增长时就会界定为经济衰退。按照这个指标,我们第一季度是-6.8%,去年第一季度我们GDP总量差不多24万亿,今年20万亿多一点,很明显进入负增长。但这个负增长不是因为经济本身所引起的,是因为新冠疫情逼停了经济。按照去年的生产能力,经济停摆一天损失GDP总量是2750多亿,如停摆一个月就是8万多亿。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大量的经济被逼停,导致第一季度出现负增长,应该说是衰退了。所以只要我们复产复工复业,情况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季度虽然疫情逼停了中国经济,但没有改变经济基本面,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

第一,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虽然受影响,但没有受重大影响。第二,我们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第三,工业化、城市化趋势没有停止,尤其今年进入都市圈阶段。第四,我们现在的改革还没有结束,仍然有巨大空间,改革红利还在。第五,人力资源和人口红利还存在。

中国的基本经济面没有受到重大的冲击,我估计第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复业推进,可能会走向正增长。第三四季度一定将走向正增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疫情不会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衰退,短时间一定衰退,很快在第三四季度走向正增长。2021年基本上恢复常态。

(二)这次疫情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疫情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要具体分析。在中国引发金融危机可能有五个方面因素:

第一,银行。银行体系是否安全,如银行体系出现大规模呆坏账,就有可能引爆金融危机,但现在中国银行体系基本是安全的。3月底我们M2差不多209万亿,贷款余额165万亿左右,呆坏账率2.04%,比去年的最后同期比增长0.06个百分点,估计可能第二季度呆坏账还会有所上升,假定到1%,也就是3万亿左右。我们现在银行居民存款44万亿,从这个角度讲,银行是安全的,即使有些中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银行安全。从银行状况来看,应该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如出现大规模兑付危机,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到4月底,债券市场的政府债务余额不到40万亿,公司余额不到30万亿。政府债券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政府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公司债券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基础是抵押。如果公司债券担保抵押做得很好的话,应该不会引发太多兑付危机。虽然有一些企业可能债券兑付出一点问题,但估计不会太大。总的来讲,这几年对债券市场控制还比较严格,自身抵押担保的质量比较高。从债券市场看,引发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

1603165102969676.jpg

第三,股市。股市会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暴跌,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我估计不会,因为中国股市在融资中占的比例实际很低,中国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国家,加上疫情爆发后,中国股市没有出现太大让人震惊的下跌,问题不是太大。加上最近我们对股市“欺诈行为”“财务造假”零容忍,会进一步推动股市改革,更不应有这个问题。

有位同志问我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为什么疫情爆发后,全力以赴救股市?而且他的央行不断地释放流动性来救股市。美国救股市主要是四个原因:

1.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在股市里,因为美国的养老保险金,各类商业保险都在保险里,股市出现问题,社保体系会受重大冲击。2. 美国要吸纳世界公司到美国上市,只有在美国上市,他的经营资本才会有收入。中国的真贡献实际是金融资本,如果股市暴跌,没有人去上市,金融资本就没法盈利。3. 美国股市有吸引圈世界投资者进入美国股市,这样才能保证美元走世界货币存在,如果股市出问题,肯定就会出问题。4. 美国是一个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基本整个融资活动靠股市。所以美国会全力以赴靠股市。为什么中国没有救股市,原因是差异很大。这样来看,中国股市原则上不会危及到我们的金融危机。

第四,房地产。房地产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金融危机,因为中国出现地产金融化。金融地产化的形式,地产和金融的融合度非常高。我们个人贷款80%是房贷,不少金融机构把货币20%-30%贷给大地产商,有的大地产商负债1万亿以上,人们担心房地产会不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中国出现金融危机。我估计可能性不太大,原因是如果从“住房不炒”角度看,中国房地产发展还有空间,暂时不会出现我们担心的现象。再加之,2020年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居住要求会不断提高,所以才有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房地产价格暴跌引发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

第五,外汇。外汇如出问题,也会引爆金融危机。外汇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储备量,外汇储备量能不能应对国际支付。如外汇储备量不会应对国际支付就会引发金融危机。二是本币是不是大规模贬值。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外汇储备量还在3万亿以上,我们外汇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自己赚的钱;二是借来的钱,三是外资到中国带来的外汇。我们的进出口虽然受到影响,但每个月顺差还在几千亿人民币,说明外汇在进入中国。中国还有借债空间,很多国家是负利率,中国还不是负利率国家,借钱没有问题。最近中国开工了几个大项目,外资仍然把中国看作重要投资领域,外汇储备量不会受到直接收缩,人民不可能大幅度贬值。美国央行现在不断放水,就是美元“毛”了,这样不会导致中国大幅度贬值。所以,外汇不会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

这次疫情不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但确实会带来经营方面的压力:一是宏观股债率可能会上升。2017我们的提法叫“去杠杆”;2018叫“结构性去杠杆”;2019叫“稳定宏观股债率”,最近提出来,容忍阶段性的宏观负债率上升,因为疫情可能导致宏观负债率有所上升。我估计有可能2021年宏观负债率压力会显现出来。

二是通胀压力会比较大。因为要救企业,保证流动性充足。3月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10.1%,4月份是11.1%,去年我们GDP增长6%以上,M2增长速度在8%左右。现在M2增长上了两位数,应对的GDP是负数,说明流动性增长得比较快。我估计通胀率是会有所增加的。疫情结束后要解决这方面的后遗症,2021、2022年对宏观负债率问题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要适当警惕,会出一点问题的。我们要应对才行。

20200716104828959796178.jpg

(三)会不会中断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也就是说,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会不会受到影响。西方一些政客在不断地抹黑中国,甩锅中国,讲什么中国病毒,导致他们巨大的损失,要求中国赔偿。这会对我们短时期内全球化有影响,因为会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会使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受影响,但是中长期不会。因为国际贸易全球化背后的主要的原则是利益,就是互利共赢。只要中国为世界能提供利益,那么中国不可能和世界脱钩。而中国恰恰能实现自身和世界的互利共赢,因为我们有三个优势:

第一,制造的优势。中国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号称世界制造大国。中国不少产业是世界规模第一,而且中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能生产出别人需要的产品,很便宜质量好,中国就不会和别人脱钩,因为他需要中国的产品。当然,这次疫情我们也感觉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们有五个短板很明显。航空不行,像大飞机发动机就不行。材料不行,好多材料不行,像手机屏幕我们就搞不出来。数控机床不行,许多产品生产不出来,是靠数控机床生产的。医药不行,很多药我们搞不出来。新型硬件不行,像像芯片、呼吸机,我们是生产大国,但原部件这些重要的东西搞不出来。

我们要注意到这次疫情之后,要把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补齐这五个短板。如果这五个短板能够补上来的话,你怎么和中国脱钩?中国一定会推动全球化进程。制造优势只要做好的话,中国不会和世界脱钩。

第二,市场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单体市场,14亿人口3亿多中产阶级。很多国家的利益都在中国市场上,他们的产品服务在中国才能实现,怎么可能和中国脱钩。所以我们应继续开放市场,一是产品市场,二是服务业市场,三是投资市场。三大市场目前中国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最近不断减少外国投资在中国的负面清单。市场不断开放,中国拥有极强的市场优势。

我们是服务贸易需求最大的国家。中国的服务贸易需求非常大,起码有三项很大:1. 留学生。这次疫情我才知道,我们在全世界的留学生达160万人,一个人学费生活费多少,加起来给世界提供了多大的利益。2. 出国游。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最近亚洲三个国家很着急:泰国、日本、韩国,因为他们海外游客户50%以上是中国大陆,我看一个报道,日本奈良的小鹿,游客喂东西吃好吃饱,都不愿吃了,现在游客不来,满大街跑见什么吃什么。最起码发现中国服务贸易量是很大的,而且处于上升阶段。3. 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中国仍然是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需要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给世界所支付的专利费技术费用是个庞大数字。

中国能不能全球化的关键,是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只要中国不断地给世界提供利益,和世界实现共赢,不可能出现脱钩。我估计新冠疫情在短时期内,对中国全球化有影响,但中长期不会,只要我们政策得当,恰恰会推动我们的全球化。

t01966f1e58123fe635.gif

二、新冠疫情后该怎么办

我认为应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月份到第三季度“修复经济”。因为停工停产停业,导致了很大压力,要有个修复的过程。所以我不太主张一开始提刺激经济,应是修复经济。就像人得了大病,刚转过来不能大补,大补就出问题了。修复经济主要目标是“六保”: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保粮食和能源安全,保基层运转。

“修复经济”主要做法三条:1. 减免税费。对企业和个人减免税费。2.  对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3. 保持流动性的充足和降低利率。

第二个阶段,应该叫“刺激经济”。“刺激经济”应在第四季度全面展开。拉动增长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

第一,出口。现在全世界疫情还没结束,要靠出口很快拉动,实际不可能,保持出口顺差几千亿人民币就不错了,出口的贡献不会太大,也不应该是重点。第二,消费。消费实际也不行,因为疫情暴发没有爆发消费,而存款很多。

第三,重点只能是投资,刺激经济的核心是投资,加大投资才行。怎么投资:

一是公共产品,也就是政府投资。政府不能搞经营性投资,重点是公共投资才行。1.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叫铁公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对一些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密,深圳到广州还没实现地铁化。这种全面基础设施还有巨大的投资空间。2. 新基础设施建设,这次提了一个“新基建”:(1)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5G之类;(2)混合类基础设施建设,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像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3)科创类基础设施建设,像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经济、科创中心等。

3. 都市圈建设。最近一个重要提法,推进都市圈建设,对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城市经济圈要加大建设。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整个投资有巨大作用。都市圈建设对GDP增长会拉动0.5%-1%。

四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投资是重要公共产品投资,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确实要加大投资,无论从预警到应对。我们建设了一些医院,疫情结束后就要把它维护下来。公共卫生这个供给能力不能刚好和需求相应,要预防才行,不然一暴发疫情就没法应对。所以公共卫生投资仍然是公共投资的重点。我们全国的这种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都不行,应该加大投资。

二是经营性投资,所谓的企业投资。从目前分析看,投资重点仍然是三大产业: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是投资的重点,就是经常讲的8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一代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2. 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现在是一个短板,有6个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高铁;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现代船舶和海洋装备。这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重点,要加速推进。

3. 服务业。服务业还必须加速,四大服务业都应该加速。(1)消费服务业,像养老、家政类都得加速,包括医疗卫生、大健康。(2)商务服务业,无论是金融、商事服务还是园区管理服务,空间仍然很大。(3)金融产品服务。(4)文化服务业,影视、音乐、戏剧,收藏、非遗、博物馆,休闲旅游等。服务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当这次服务业也是受重创最大的一个行业。这次有一个服务逆市而升,是网上购物。用现代技术改造服务业的项目都很厉害,也说明服务业得想办法提升才行。

企业经营性投资中的三大产业仍然是中国投资的重点。这是刺激经济的重点,如四季度刺激性政策出台,资金到位,2021年上半年投资拉动会显现出来。2019年我们的贡献是消费第一,2021年估计投资可能会重回第一位。

第三个阶段,还是深化改革,我们的发展还有赖于改革。到2021年改革应成为主题。我认为改革方向有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重要方向,资源配置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实际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仍然是生产经营的中心,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中心。真正明确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主体,政府作用很大,也就是在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方面作用很大。中国这一次疫情做得很好,政府这方面作用发挥得很好。但大家注意,真正的经济经营主体是企业,企业和政府关系的改革仍然是改革的重点。三大权力必须交给企业:独立法人权;选择权;投资经营权。

政府的重点不在直接干预经济,主要制定运作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社会政策。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宏观政策运作,而企业应有的权力应该给企业,市场经济的方向不能动。这次疫情中政府作用非常强大,但我担心会形成惯性。疫情过去后,会不会政府作用还在强化?要分清楚,政府作用的重点还是社会公共管理。现在要刺激经济,不要过度释放政府作用,应考虑到加强市场作用。市场经济改革千万不要摇摆。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市场,只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已。这是一个大问题,是深化改革的一条——市场经济。

t01e4c9f66154fc4ca6.jpg

第二,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方向必须坚持,各种不同经济成分都有自身的优势,都能在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所以应该要平等地发挥各种经济成分作用,混合经济是个方向。

这次疫情中,混合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非常有意义。重要的是,要平等地对待民营经济,这是一个核心。最近我和民营企业聊天,他们不要优惠,获得平等地位就行。对民营经济的重点是平等地位,就是经济上的平等,将经营领域、融资方式平等,法律才能平等,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才行。还有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的平等,整个社会应有一种理念,不能强调什么经济成分高于某种经济成分的,应平等地对待各种经济成分,这是重点。大家注意到,最近民营经济受损害的企业较多,尤其中小企业压力非常大。如果我们不再平等对待,可能麻烦就更大。混合经济这个方向,绝对不能动摇。

第三,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整个经济的动力来源,所以要坚持法治经济,不能以政代法,不能以党代法,要彻底走向法治经济。所有经济关系的处理保护以法律为准,只有法治经济才有信心才有意义。我们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是法治经济。中国经济一旦通过修复刺激进入常态后,还得回到常态推动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经济、混合经济、法治经济。

比较担心的,这次疫情过程中间,政府行政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应该的,疫情过了之后,我们进入常态化时,我很担心会不会出现行政性强的倾向。有必要现在就提市场经济、混合经济、法治经济,才能使我们下一步改革推动。

只有在法治经济基础上,人们才有信心。没有法治经济保证,人们都移民了,怎么去搞经济?要坚持法治经济,雷打不动。而且现在宪法、民法、刑法都在完善,应进一步进入法治经济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修复经济、刺激经济、深化改革能够到位,中国经济是会走过这次难关的。而且一旦走出,估计会改变世界格局。这次疫情可能是改变世界格局一个重要的偶然事件,会推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如能率先走出疫情影响,经济很快迈出正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财政的补贴、减免税费和流动性充足、降低流动性的使用成本,这方面政策还可力度再大一点。到了刺激阶段,一定要选准方向,不能乱设计。我认为重点还是投资,应把力量放在投资上。最近在刺激重点上仍然有分歧,有的强调消费多一点,有人强调出口多一点。真正对我们经济很快起到刺激作用的还是投资,应该加大投资。

如果投资见效,中国进入常规,就要深化改革,应在2021年二三季度尽快推动改革。修复经济、刺激经济和深化改革把握好的话,中国会把危变成机,可能会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变革,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如能够按照修复经济——刺激经济——深化改革这个趋势来推动的话,中国经济的前途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对未来的方向仍然比较乐观。

NVxt-fykymue6722104.jpg

魏杰演讲二:技术造富时代即将到来

2019/07/09  经济学杂谈

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应对,又如何把脉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魏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家金融投资班上,做了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金融政策解读》的演讲。编辑如下:

一、美国一直变卦,目的究竟是什么?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到中国经济运行,也影响了经济政策调整。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是2017年。美国提出中美贸易严重不公平,美国逆差很大,开始给中国加关税。中国态度很明确也很积极,可通过增加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购买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如果美国愿意卖工业集成品我们也会买。现在两国不断谈判。如果只是简单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已经拿出诚意,为什么美国还一直变卦,我们不得不思考美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美国的真实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特朗普和前总统卡特通了电话。卡特说特朗普的意思是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想超过美国,不应该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主体,要遏制中国才行。卡特回复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花了3万多亿美金打仗,而中国一直在搞民生,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是遏制不住的。这个通话说明美国的总体目标是遏制中国崛起,这可能是最主要目标。

二、中美摩擦,不要幻想一两年结束

二战之后的基本经济秩序,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全球化。

人类社会经历两次全球化。第一次是1750年到1950年,全球化特征是以殖民方式推动,主导方是欧洲列强英法德意美,加上葡萄牙、西班牙。这次全球化随着二战而结束。

美国是二战主要战胜国,启动了第二次全球化——以国际贸易为特征,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自1978年才改革开放,后半场进来的,往往有后发优势。

1999年,我们GDP总量不到10万亿,现在到90万亿,翻了9倍;1999年我们外汇储备1300亿美金,现在到3万亿以上,最高时到4万亿;1999年我们人均月收入几百块钱,现在到几千块钱;1999年中国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高速公路没有几条,现在中国基础设施引领世界。

美国不只是特朗普一个人,许多人都认为这次全球化成就了中国,损害了美国,所以美国要修改全球化规则,反对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全球化。中国坚持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这种冲突是必然的。

c02786e33953498a9c5d77f1d9b0b79e_th.jpeg

二战之后美国拥有了金融话语权,现在可随便制裁一个国家。美国之所以有金融话语权,是因为美元和石油挂钩,产生了美元石油体系。2018年4月中国上海石油交易所宣布,用人民币结算,塑造人民币石油体系。美国认为中国想挑战他的金融话语权。因此美国要阻止!

美国担心中国挑战技术话语权。中国提出制造2025、千人计划,重视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二战前金融话语权掌握在英国人手里,技术话语权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二战后美国拥有这两个话语权,美国担心中国挑战技术话语权,全方位阻止中国技术进步、全面封锁中国技术。现在美国围剿华为、修改留学生计划、核心实验室拒绝中国学者交流。实际上,经贸战已发展成了技术战,贸易摩擦已发展成全面摩擦,不仅仅是贸易问题。

美国很担心中国模式挑战华盛顿模式。曾经有个《华盛顿宣言》,把西方模式和美国模式做了系统分析,把美国模式称为华盛顿模式。美国一些学者问我:搞一带一路、上海经合组织、中非论坛等,中国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很担心中国挑战美国,两种文明的冲突,也就是中国模式要挑战他们的模式。

现在跟美国人怎么解释都没用,原因是他要遏制中国崛起,可是中国又要崛起,这个冲突是必然的。有人认为现在出问题是韬光养晦没做好,过早暴露了自己。这个判断实际上是错的。韬光养晦讲得难听点就是装孙子,过去我们就是孙子,不是装的,所以别人瞧不起你。现在我们长大了,怎么装都装不出来。

中美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冲突,估计不是1-2年能解决的,可能会存在较长时间,甚至在中国崛起中将伴随着我们,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冷静对待就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中国要有长期的准备,审慎对待中美关系,和美国绝不打冷战,这是个原则。

三、中国应继续强化两大优势

美国的优势是技术和军事,中国的优势是制造和市场,中国应继续发挥强化这两个优势,才能有话语权。

第一个要强化制造优势,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很多是全球第一产量,是联合国公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大国优势带中国到世界舞台中央,让中国在世界产业领域中占据好的地位,发达国家离不开我们。特朗普一直要求苹果回撤到美国,结果回不去。美国生产不出手机,毕竟多条生产线都在中国。美国打贸易战的目的是要分裂中国制造,让许多制造企业离开中国。我们不要上这个当。

当然,我们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强国,要进一步发挥制造优势,把制造大国变成强国。导致我们不是强国的是航空的大飞机、材料、数控机床、医药、信息硬件芯片五个短板。补全这五个短板,我们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使美国阻挠中国崛起的可能成为空想。

第二个优势是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市场,市场是我们重要优势。中国近年全方位开放市场,让中国成为市场大国,所有国家都来搭便车,美国不可能联合别国遏制中国。我们要开放物质产品市场、服务业市场、投资市场,世界就看好中国的投资机遇。我国领导人发言一再强调,吸引世界投资者进入中国,要开放投资市场。

ffvB-hkmwytn8153595.jpg

四、体制造富、产业造富后,技术造富时代将到来

要清晰认识我们的劣势和短板。技术创新不行是中国目前的最大短板。华为是很好的企业,结果美国一搅和,供应链就出问题。为什么?技术不行。中国过去四大发明都是经验,没有人解释问题。火药只发现能燃烧,而西方发现了炸药分子式、物理结构。我们知道指南针能把自己带回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万有引力等,都是西方人发现的。

近现代五大技术的家电、汽车、高铁、飞机、信息等,我们都不是原创国。这可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主要研究人和人的关系,宫廷剧一个比一个精彩,不太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沉痛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补短板,加快创新。怎么做好技术创新?应做好三件事:

第一,解决技术创新资金问题。技术创新很烧钱。美国之所以是技术创新大国,因为有大量资金支持。美国很多人离世后,他们的钱就变成公益性基金,大量投入创新领域。公益基金不是慈善基金,他们觉得把钱给穷人,还不如用创造技术来拯救社会。但99%技术创新都是失败的,我们许多留学生不回国的主因,是国内找不到研究基金。资金投资是要解决的,有两件事已开始做了,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资,今年技术投资1万多亿,是多年来最多的一年。二是放开科创板,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增加社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第二,建成现代化实验室,构造技术创新基础。没有庞大实验室体系,是不可能搞经济创新的,经济创新都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经济国,从1900年到现在,75%诺尔贝奖在美国产生,是因其有庞大物质基础。美国对我们全面封锁、彻底封杀,留学生根本不能进入美国核心实验室,只有自己干才行。

要注意一些词的提法变化很快,过去叫开发区,后来叫产业园,现在是科学城。科学城的核心是现代化实验室,这是最关键的。现在,北京有怀柔、未来、中关村科技城三大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建世界一流华南技术创新中心;杭州成立西湖大学,只招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生命生物工程专业,从招博士开始,博士做论文在现代化实验室完成。还有浙江大学实验室、阿里巴巴实验室等。未来几年一个重要政策导向是推动科学城体系形成,为企业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体系,完成技术创新。

第三,调动技术创新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调整。过去大型知识产权都是国家或某个机构的。这次全面修改法律体系,个人可拥有知识产权所带来收益,可以持有股权。在这个制度推动下,中国将产生第三次造富行动。

中国造富分几个阶段:一是体制造富。体制内体制外差异很大,有些体制内的人胆子大,冲到体制外,获得了财富。二是产业造富,主要是房地产和信息产业。我们国家的富翁基本产生在2010年前,因为2010年后产业已经饱和。三是技术造富,拥有技术知识产权的人将变成富翁。所以说中国进入第三次技术造富。估计要不了三五年会爆发一批因为技术而产生的富翁。

这个制度调整让个人能获得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收益,极大地调动技术业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对技术创新有巨大的意义。可能在短期内会有十多项技术类有所突破,产生一大批新的富翁。过去技术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升级有问题,现在要全面调整。

这三件事情如果持之以恒做的话,中国的短板会很快得以弥补,10年内中国技术创新一定会有所改观,逐渐摆脱西方对我们的压制。

t01cda7293d55faa640.jpg

五、再过10年,人们会看到“一带一路”价值

构建新的贸易和投资体系,要经营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的提出,当时预计到可能中美间会出现问题,因为世界上历来老大和老二一定会闹矛盾、有摩擦,老大要遏制老二崛起。现在看,还真的是看准了。那时想,美国一旦不要中国产品、不要中国投资怎么办?中国要找新的贸易和投资体系,用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提法,提出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包括三大洲两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没有包括大西洋,也没有包括北美,就是避免和美国直接冲突。“一带一路”涉及75%以上世界GDP、85%左右人口。“一带一路”成了我们现在要做好的重要事情。这件事做好的话,在和美国博弈过程中,中国将有非常大的话语权。

经营好“一带一路”,主要做三件事:第一,经营服务。中国的产品要走出去,企业要走出去,经营服务必须得跟上,成立了亚投行。以亚投行为突破点,构建一个发达的经营服务体系。丝路基金也是为了这一点而设的。

第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中的互联互通,又增加了两通:电通和网通。我们正在干一件事,用特高压输变电把电送到5000公里外,速度最快时间最短。现在的泛亚高铁,从昆明可直接到雅加达;欧亚高铁俄罗斯段已开建;还在构建空中走廊等。我们在构建一个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的产品资本才能走出去。

第三,法律服务。我们一直建议成立“一带一路”法院,构建中国庞大的国际律师团队。“一带一路”难免会遇到法律问题,要做好法律服务,为中国的企业服务。

“一带一路”不仅让中国的大企业出去了,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去;现在中国人基本是一个群体出去的。像摩洛哥没有任何工业,好多产业在我们国内是过剩的,在那里却不过剩。中国中小企业过去就是商机。据我观察,去摩洛哥的企业家来自福建的较多,去老挝以湖南人为主,这可能与朋友介绍有关。我建议企业家去“一带一路”看看,到处都是机会。

64006a47a4041aad76f90d.jpg

不要小看“一带一路”,再过10年,大家的认识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用6年时间消化了中国6万多亿美金产品,而这才刚刚开始。未来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可能会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现在效果逐渐出来了,我们对东盟、欧盟、日本的出口额分别占总出口的15%、17%、13%左右,三个加起来接近50%。估计亚洲2050年市场基本饱和,2050年后整个经济增长重心将在非洲,未来会有很大的吸纳力。中国提前布局非洲是正确的。

未来的新摩擦还会产生,中国人要改变一些观念。去年调研时,我发现好多摩擦是中国人在他国大量买房买地引起的。斯里兰卡第一个直航是从成都开始的,成都人率先过去,有钱后就买山,而且一买就是一座,还挂个国旗。斯里兰卡曾是殖民国家,很害怕别人再殖民它,于是通过一个法律,不准把地卖给中国人。是这个国家不友好,而是害怕。

像澳大利亚为什么现在和我们的关系这么僵,他们也很害怕中国人大量买地,移民投资太大。有一个企业家在澳大利亚,买了江苏省这么大的地盘。

结语:

中美贸易摩擦是目前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一件事,可能较长时期都会存在。但是,中国和美国绝不打冷战。中国还要崛起,一是强化自己的优势,二是补齐自己的短板,三是构建新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如能做好这三件事,未来中国还会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W020171107650122030722.png

“中国赢了”,登时代周刊封面

(改写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http://www.ccement.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观点 魏杰 中国经济 技术造富 时代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