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要闻  时政  文化  信息  经贸  美食  国际

解读《易经》3:人的一生,只有这“上 止 正”三个字/ 链接: 周易、道教与生态


1000.jpg

1. 上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发奋努力。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点奋进的心态。不是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来,但却一定要活得热气腾腾。少年易老难学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人生百年,弹指而过,若不努力一把,老了就只剩下后悔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t018ecccaa721bfee71.jpg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世界很公平,想要有所成就,就得付出足够的努力,循序渐进,终究可以抵达终点。人不自救天难佑。人生总有波折,遇到困境如果失却了希望,放弃自救,那么谁也救不了他。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1000.jpg

2. 止

《周易》:亢龙,有悔。

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再无上进的位置,这时候就要开始思考退路,否则就要遭到祸患。

人生要有向“上”的勇气,却也要有“止”的心态与智慧。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有些卑微,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不趾高气昂。

t0131547f4c13c20209.jpg

周国平说过,内心有一点自卑的人,反而能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懂得止。在心态上,他们永远不会自满,在生活中,他们永远谦逊低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就是这个道理。

t01638845ab093ed7b7.jpg

止,也是一种智慧。范蠡助勾践复国,事了拂衣而去。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主动裁撤湘军。二人功高震主,却都得以善终。急流勇退,是大智慧,也是大魄力。古人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要根据时机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人生有进也要有退。退一步海阔天空,并不是失去所有,而是获得新生。

1000 (1).jpg

3. 正

《周易》: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凝命,指摆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无论是“上”还是“止”,都要上面加一横,这就是“正”。这一横是约束,是底线,是生而为人,就不能突破的良知。中国人常讲,慎独。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要坚守内心,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t011eff0a6c471d2a49.jpg

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人的良知,人的底线,其实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人心中的,但因为欲望遮蔽,很多人才会遗失掉。换句话来说:能知足,就能守正。钱挣得再多又怎么样,能带到坟墓里吗?

去山西旅游时,看到那些富丽堂皇的百年大宅,主人早已无处可寻,如今拿钥匙的全是不相干的人。想要的不要太多,清茶淡饭,内心安宁,就是最大的财富。一时失意,遭遇不公,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事,不然只会遗憾终身。锦衣华服,内心却惶惶不安,这样的人生就算得到,也不会幸福。

t01aa7936ffbb999456.jpg

一个人,如果对生活抱有希望和热情,朝气蓬勃地活着,不气馁、不颓废,这一生必然不会白费,这是“上”。在时机的变化中,能知进退,舍得有度,谦逊低调,才不会遭受祸患,这是“止”。无论何种境遇,都不曾动摇底线,活得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这是“正”。

能进、能退、能守,能做到这三点,人生又有什么祸患可言呢?

t0145c5d9025f7b7cf1.jpg

 链接: 周易、道教与生态

刘固盛等  文

“生态”指生命体与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子,置身于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衡重任。虽然道教不是生态学,但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是其他学说、宗教不可替代的,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t0169fb439424d3a734.jpg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t0165694e8ce858433c.jpg

道教的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道教生态伦理精神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

t01a1d0cb79d64742c5.jpg

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这个理想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从宇宙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

t01f893f8539675fdcc.jpg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t011441fef935192849.jpg

并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

t01ad5ca8b78ce9a5c2.jpg

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孙思邈“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生而不有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

t01c83601f20d8f6fa7.jpg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协调的,其协调由人作中介。老子将人提到重要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

t01accaf0c18abd2dc9.jpg

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以促进宇宙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以毁灭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t01bbe98d28bb10a7a0.jpg

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掌握,不仅要懂得基本宗旨,或具备虔诚的信仰,还要进行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曲成万物。

t01dc22b23e9f86c811.jpg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和合”精神相承接。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t016bb83e622d060943.jpg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t013e8327f8c0d9e33f.png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确立了“大”“久”目标,认为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两个途径,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循环连续、生生不息。

t012e9dccdd7f1ee123.jpg

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特立于一般人本性外,甚至化身异形,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人伦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

t01c1bdb6e20c33b6e1.jpg

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相当一致。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但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t01609e1a22173ddea6.jpg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空间坐标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

t010531b3452a8c8b88.jpg

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t0109c3c9f27e42a80b.jpg

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

t01c13b56a98cda0931.jpg

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他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

t01980353d0ccaa7713.jpg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各有其理,但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中的同一,相异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中同一,相异中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结合到现实中,就是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t016b98c283e63fe347.jpg

根据道教观念,人经过修炼达到崇高境界并不神秘,并非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造化修行的体现。宗教史专家牟钟鉴把道教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能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成就“大我”,所以精神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就可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就是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t013e492a6ab8052802.jpg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人间仙境是可在眼前出现的。

 (改写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s://new.qq.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解读 《易经》 上 止 正 道教 生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