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制造2025”成果 admin 04-28 09:56 608 20250427 参考消息网等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国划定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领域,举国上下努力推动提高技术和生产力。美国承认中国在4个领域已成为世界领导者。在美国产业政策摇摆不定背景下,中国通过“十年之计”将实力提升到什么程度?日本经济新闻社以数据为基础,对一些重点领域发展情况逐一验证。 造船 报道称,美方在2024年发表的报告中承认,中国在造船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据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统计,2024年全球造船订单量6580万修正总吨(CGT),其中中国企业造船订单量为4650万CGT,中国企业承揽了全球七成订单。 韩国位居世界第二,造船订单量1100万CGT。美国造船订单量未能进入世界前列。与韩日相比,中国人工成本较低,钢铁采购价低廉。中国在成本上具有较高竞争力,凭借这一优势不断增加订单量。 报道指出,中国造船业盛况有增无减。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造船企业持订单量(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未完成的船舶)为20872万载重吨。2024年完工量约50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企业已接到超过4年造船量的建造订单。中国造船业乘胜追击,正积极增产投资。 报道称,船舶对海上运输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美中两国,造船业也与军舰建造等军事力量相关。美国虽高举增强海军力量大旗,但造船业已严重没落,造船业衰落也象征着“美国制造业黄昏”。 航天 报道称,中国太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国家仅三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单独拥有空间站国家。中国还成功实现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并采集月壤。在太空开发竞争方面中国一骑绝尘。 报道指出,在太空开发计划方面美国停滞不前。美国主导推进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此前宣布推迟载人月球探测。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被迫推进削减成本的改革。 根据火箭发射数量,美中实力对比: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火箭66次,10年间增加数倍,不过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另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是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成功发射55年纪念日,也是神舟20号航天员3名航天员奔赴天宫新起点。1970年太空奏响《东方红》,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天宫”建成……航天人用半个多世纪接续攀登,在宇宙刻下中华文明“奋斗坐标系”。 新一代航天人已实现载人航天连战连捷、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等壮举。 半导体 半导体被定位为战略物资,从特朗普第一任期起,美国就限制半导体出口。中国提出半导体自给率达70%目标。中国最尖端半导体电路微细化程度取得进展,线宽已达到几纳米水平。在尖端产品不可或缺的制造装置、原材料、设计软件方面,日美欧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美国主导采取管制措施,旨在阻止中国迎头赶上。 报道称,中国半导体实力不容小觑。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汇总报告显示,在非尖端成熟制程领域,中国产能在全球总产能占比24%。工艺成熟半导体主要用于制造家电和汽车,中国供应能力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中国制造商开始崛起,如代工半导体的中芯国际,经营存储器业务的长江存储等。 有报告显示,长江存储已在生产线中引入中国制造设备,使用的材料部分在国内生产。面对美国采取的管制措施,中国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重要技术国产化,正在迅速增强供应链。 另据华福证券数据显示,在国产化进程方面,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自主率逐年攀升,从2012年14%到2022年18%,2027年将达26.6%。受益于半导体景气攀升、制造技术迭代升级和国产化率加速演进,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依托产品竞争力和品类扩张能力,受益于半导体市场规模扩张和国产化率进程,成长速度和空间显著。目前,中国在设备和材料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在不断提升,为产业链整体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能源汽车 报道称,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中,值得一提的是汽车领域的成果。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据麦柯莱依斯信息咨询公司统计,全球两辆电动汽车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汽车产业供应链覆盖范围广,被称为“制造业之王”。中国官方民间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报道认为,中国供应链影响力与日俱增。据韩国SNE研究中心统计,在核心零部件车载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37.9%,加上比亚迪公司和中创新航科技集团,三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有约六成份额。 报道指出,中国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商林立,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一味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制造商,正在提高价格质量在内的竞争力。 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列举的太阳能、高铁等领域,产业规模大幅扩张,支撑高科技的新材料出货量持续增加。 太阳能发电 “中国制造2025”将电力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其中,成绩亮眼的属太阳能发电,作为新一代能源选项,在世界上存在感得以提高。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19吉瓦增到2024年338吉瓦。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024年599吉瓦,近六成来自中国。 报道指出,供应链也迅速发展,光伏面板生产不可或缺的主要零部件和原材料由中国企业包揽。在太阳能电池及更上游的晶圆、多晶硅、金属硅领域,中国企业占市场份额均超过八成。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核心零部件逆变器领域,华为所占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各地太阳能光伏系统都采用华为设备。 另据法新社4月25日报道,中国国家能源局25日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以燃煤为主的火电装机容量。据报道,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能源局称,“2025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到14.82亿千瓦。”这是该数字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的14.51亿千瓦。 核电机组 另据俄罗斯卫星社4月27日报道,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消息称,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在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总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 华龙一号核电基地 中国核电发电量在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达4447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4.72%,位居全球第二,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27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 在核电规模继续扩大同时,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实现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全年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确保了华龙一号、国和系列、高温气冷堆等机组运行。 高速铁路 报道称,在高速铁路领域,中国进一步巩固世界第一地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2024年达4.8万公里,是2015年的2.5倍。预计2025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5万公里。 国际铁路联盟2023年底汇总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高铁营业里程约为5.94万公里,中国占近七成。西班牙高铁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是西班牙10倍以上,优势突出。中国高铁营业里程是日本新干线营业里程的15倍。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这一目标正在国内实现。不过,与太阳能电池板不同,开拓高铁车辆海外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材料 报道称,原材料领域出货量增长显著。中国官民并举推动电动汽车等下游领域产业发展,材料供应网络迅速扩大。曾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的干勇在2024年论文中指出,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占世界30%,部分领域引领世界。 在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主材方面,对比2023和2013年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可知,中国企业势头迅猛。2013年,三菱化学等日本企业和欧洲、韩国企业排名靠前;到了2023年,中国企业几乎包揽世界前五。随着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增长,中国企业提供大量廉价且具有一定品质的材料,在全球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报道指出,在用于制造飞机和汽车的碳纤维领域,中国企业持续突飞猛进。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统计,在碳纤维生产方面,中国超过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市场自给率急速上升,2022年超过六成。 干勇也指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足。不过,中国企业在产业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加大开发投资力度。随着对人工智能加以有效利用,高性能产品领域技术进步也将加快。 报道还称,“中国制造2025”瞄准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在医药生产和研发方面持续提升实力,也在机器人和农机领域提高竞争力。 生物医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德鲁·恩迪近日指出:“在生物技术战略要素(教育、研究、创业、制造)主要领域,中国至少已达到与美国相媲美水平,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报道指出,中国在医药领域的研发等实力已达到一流水平。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根据论文引用次数进行的测算显示,在七个相关领域中,中国在生物制造技术等至少三个领域影响力位居第一,其余领域则位居第二。 据美国一家医药调查机构统计,中国2024年开发医药品数量为2015年7倍以上。江苏恒瑞医药等企业的存在感不断增强。202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有迹象表明,中国未来几年将从快速追随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 人工智能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27日报道,去年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规模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4月26日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浙江凭借人工智能产业实力提升首次跻身引领者梯队,超越广东、上海等位居区域潜力第一。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方面,安徽凭借智能算力跃升与场景应用创新首次位居中国第五。在人工智能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广东位居榜首。报告指出,头部科技企业与人工智能原生企业的竞合关系深化,传统科技企业通过全栈技术布局强化金融、医疗、教育等核心场景渗透。人工智能原生企业则在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机器人 报道指出,在中国,机器人的应用迅速取得进展。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密度位居世界第三。 报道称,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随着宇树科技等新兴企业迅速成长,中国今后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名为“天工”的人形机器人跑出了约2小时40分的成绩。 另据英国《独立报》网站4月25日报道,中国一家机器人公司宣布将举办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比赛。宣传视频显示,身高1.32米的机器人与一名人类对手练习拳击,躲避打击并保持平衡。 据报道,总部在杭州的宇树科技公司说,G1机器人配备动作捕捉系统,能拿出专业水平表现并不断学习新技能。视频还显示,机器人能出拳、踢腿并在受到猛烈撞击后恢复平衡,尽管动作比人类慢得多。 农业机械 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点。作为食用油和饲料原料大豆等产品,中国对进口依赖度高。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中国正加快引进先进农机装备,以推动提高粮食自给率。 据日本交易实验室公司统计,中国尚未培养出特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企业,与农机领域的世界级企业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有很大差距,后者均是具有国际化属性的跨国巨头。即使与知名农机企业久保田、克拉斯、赛迈道依茨法尔、洋马、马斯奇奥和库恩等相比,也还无法比拟。 中国农机企业要在海外争得一席之地,需要提升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做好国际市场分析、优化出口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及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完善产品的人性化产业链。 不过,随着利用无人机播种和喷洒农药新方法普及,大疆等无人机巨头正在农业领域提高存在感。 (改写编辑:未平) 注:本文转载自http://www.cankaoxiaoxi.com,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日媒 点评 中国制造2025 成果 上一篇: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日本6 下一篇:没有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中国的万里长城有多长?你不知道的和新发现的长城禁区震撼了国人! 专家:珠海航展勾勒一流空军轮廓/外媒:航展展示中国军工实力 南水北调西线动态:中国史上最大的工程将开工,彻底改变新疆改变中国! 《笠翁对韵》1(全文版)/清代李渔/作诗的韵书/相应解释